Saturday, July 25, 2020

昨天的過程,我也不曉得該從哪裡談起。。

看見那個主題,內心是有逃避的。我瞎忙了一小段時間(邊掙扎)才開始動筆。寫的過程也非100%投入。

當時的紀錄:
- 孤獨是當想要被了解/被理解,卻找不到一個人同在
- 會,當有覺察它的時候
- 會,當(長期)覺得自己沒有與內心同在,或,沒法發揮自己的時候,會需要迎合他人的時候
- 是因為我不想溶入進去(失去自我),所以才用孤獨讓自己看見內在的需要?
- 睡覺、看戲,舒緩自己;對未來有憧憬,讓自己感到有希望,讓自己不那麼難受
新發現:我原來在試著用許多東西讓自己塞滿,讓自己不感到空虛,試著逃開這種難受。

後來就很不能忍受的去開箱,找《以畫為鏡 存在藝術治療》。寫&畫,是一個讓我與自己同在的方式。

有的時候,除了與環境格格不入會覺得孤獨,也有到時候,有另一半也會孤獨。我覺得soulmate比伴侶更能貼近生命。或者說,更具意義的關係。

曾經,在blog里被那位朋友說自己很負面。。尤其,在兩位助人者的離世,讓我突然看見沒有的感覺。後來遇到外公的突然離世,在中心忙碌中經歷哀傷,半年後決定離職。離職後,我有很長很長一段時間在尋找生命的意義,尋找自己是誰,在一個站在十字路口,迷路迷茫的狀態,那段期間很痛苦。我當時陪伴自己的方式是寫blog。一直詢問生命的意義,當時親近朋友忍不住信息詢問、評價或不理解為何“想那麼多”。但,實際上,那是一個自然過程,只是我嘗試跟它交流,了解它,它就如此的存在。後來,有很長一段時間,不敢再寫,或就寫比較表面的,害怕被評價,後期也換用畫。畫,是陪伴我走過那段低潮的工具,在畫里沒有批判,只有過程,還有那副連接歷程後的畫,很如實的生命狀態。

很多人說“你很好,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要什麼”。但,這句話在那個時候特別讓我覺得痛。我當時很羨慕沒有目標的人,可以隨風飄揚,做什麼都可以。我卻是,一旦目標失去,我就迷路到不知道自己在哪裡,感覺世界與我無關,那種感覺是孤獨。失業的經驗(雖然是我的選擇,希望可以站在十字路口),讓我感覺退休的無助,理解退休人士的自我價值質疑的感受。當時,金川告訴我,退休後最大的學問就是如何不做什麼也自在。

生命意義的尋找。找尋最後,發現生命其實沒有意義,這個發現的另一層次是後來看見,知道沒有意義後再看見意義是個人給予自己的定義(不曉得要如何說)。

昨天的內容是一層一層打進內心,很真實,很寫實。我覺得有的時候,哲學像摸不著的邊際,可以讓思維感覺很遼闊。但,存在主義卻是從存在本身探討生命確實的課題,往生命本質探索,跟南傳佛學有像。這種感覺就像一位南傳師父告訴我的,他每天在做的就是覺察自己的內心,也終於理解那份歷程是孤寂的。當四周無所攀時,要面對人最根本的種種命題,確實不容易。我也認同這份孤獨背後的創造力量,像蝴蝶破繭而出的感覺。

在中六時期曾因為好奇養過毛毛蟲,每天看毛毛蟲吃、拉,針扎的換皮,然後又不斷的吃,慢慢變大,再換皮,然後找合適的地方停下變蛹,最後變蝴蝶。從蛹走出來那個過程也是一個需要獨中完成的歷程,當中的感受只有它知道,旁人也只能陪伴或打打氣,替它開心。人,某個程度也一樣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